国内大型材料生产定制厂家
hth华体会体育全站app智能就是这么霸气
「最新部编版」七年级(上)历史第四单元温习提纲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: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【课标】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。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,开端相识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域的开发。
通过北魏孝文帝革新,开端明白民族来往、交流、融会对中华民族生长的意义。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,开端认识书法艺术。
相识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夏历。第16课 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三国的生长一、三国鼎立的形成1.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(200年)(1)目的:称雄北方。(2)效果:曹操以少胜多。
(3)影响: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基基础。2.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(208年)(1)原因:曹操欲统一全国。(2)效果:孙刘联军以少胜多,大北曹军。
(3)影响:为三国鼎立局势形成奠基基础。(4)曹操败因:曹军不习水战,水土不平;曹操自满轻敌;孙刘联军战术正确。
3.三国鼎立的形成 (1) 220 年,曹丕废汉献帝建魏,都洛阳。(2) 221 年,刘备建(蜀)汉,都成都。
(3) 222年,孙权建吴,都建业。二、三国的生长1.魏:大兴水利。
2.蜀:改善民族关系。3.吴:造船业蓬勃,生长外洋商业;派卫温船队到达夷洲(今台湾)。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、西晋的建设和统一1.三国死亡顺序:蜀(被魏灭)、魏(被西晋废)、吴(被西晋灭)。
2.西晋建设:266年司马炎(晋武帝)废魏建西晋,都洛阳。3.西晋统一全国:280年西晋灭吴,统一全国。二、西晋的衰亡1.原因:统治腐朽;对少数民族虐政;实行分封制。
2.衰落标志:八王之乱(晋惠帝时)。3.死亡:316年,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。
三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(五胡)的内迁1.五胡: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。2.影响:促进民族融会。四、十六国西晋死亡后到5世纪前期,北方各族先后建设15个政权,连同西南的成汉,总称为十六国。
其中,氐族苻坚建设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。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一、东晋的兴亡1.东晋建设:317年,司马睿建东晋,都建康。政权特点:王(导家族)与马,共天下。
3.东晋兴盛:淝水之战中胜前秦后,局势较稳,江南“荆扬宴安,户口殷实”。4.衰亡:东晋末年,政权落入武将手中。420年,东晋死亡。
二、南朝政权的更替420-589年,中国南方相继泛起宋(领土最大)、齐、梁、陈四个王朝,定都建康,统称为南朝。★三、江南的开发 1.江南开发(经济生长)的原因(1)北民南迁,带来劳力、先进技术。(2)战乱较少,比力安宁。(3)自然条件优越。
(4)移民和当地人民配合努力。2.效果:经济重心逐渐南移。
第19课 淝水之战、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会一、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(383年)1.原因:苻坚为灭东晋,统一中国。2.效果:东晋以少胜多。3.影响: 前秦土崩瓦解,北方再度破裂混战。
东晋局势较稳,为经济生长提供条件。4.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:投鞭断流、草木皆兵、土崩瓦解。5.以少胜多的战役:巨鹿之战、官渡之战、赤壁之战、淝水之战。
二、北魏孝文帝革新(5世纪末) 1.北魏的建设和统一北方:4世纪后期,鲜卑族拓跋部建设。439年统一北方黄河流域。2.革新原因(目的):顺应民族融合潮水,学习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,增强对北方的治理。
★3.革新措施:(1)迁都到洛阳(为淘汰革新阻力)。(2) 汉化——用汉语、穿汉服、改汉姓、勉励与汉族攀亲。
附:(1)曾定都今西安的朝代(政权):西周、西汉、新、前秦、隋、唐。(2)曾定都今洛阳的朝代(政权):东周、东汉、(曹)魏、西晋、北魏。(3)曾定都今南京的朝代(政权):(孙)吴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明、太平天国、中华民国。
★4.革新的作用:促进民族融会;增强北魏实力。三、北方的民族大融会1.体现:北方各族在经济、政治、日常生活、文化习俗、心理认同等各方面相互来往、学习借鉴,取长补短,差异日益缩小以致融合为一体,但总趋势是少数民族日益汉化。
2.意义:为中华民族生长注入新活力,富厚中华民族物质、精神文化;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生长奠基了基础。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一、科技1.农学: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,是我国现存最早完整农书。2.数学、天文学、物理(机械)学:(1)刘徽,提出圆周率正确盘算法,并求得π=3.1416。
(2)祖冲之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;制定《大明历》;制造指南车、水碓磨、千里船。二、艺术1.书法(1)锺繇创楷书书法。附:汉字形体演变:甲骨文-金文(钟鼎文、铭文)-小篆-隶书-行书、草书-楷书。(2)王羲之(“书圣”)。
《兰亭集序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。其书法特点: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”。
(3)北魏的魏碑字体。2.绘画(1)顾恺之的《女史箴图》《洛神赋图》。(2)山水画开始形成。3.石窟雕塑(1)原因:释教盛行,统治者为宣扬释教。
(2)代表:山西大同云冈石窟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。
本文来源:hth华体会体育全站app-www.gangdugroup.com